督促商家诚信促销,“双十一”不是愚人节
发布时间:2019-11-11    阅读数:1182

各路商家的花样大促早早就开始预热,这狂轰滥炸,还没到“双十一”就已经看得人眼花缭乱了。更让人不淡定的是各种优惠。定金、红包、购物津贴、叠加减免……这些简直就是难度堪比高等数学的优惠计算题,怎么算也算不明白,实在烧脑到崩溃。(11月3日《经济日报》)

此前据媒体报道,去年,国家发改委受理涉及“双十一”投诉案件中,促销优惠不实是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,占比62%,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、优惠承诺不兑现、保价承诺不保价等。今年“双十一”促销大战已拉开序幕,除了“先涨价后打折”故伎重演之外,虚构原价、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,许多促销商品并没有便宜,部分商品价格不降反升。这也表明,“双十一”先是由“光棍节”变成了网购节,继而又演变成了愚人节。

众所周知,愚人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,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。在这一天,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,性质极少包含实质恶意,但个别玩笑由于开得过大,而引起人们的恐慌,所以对于公众来说,一般会加以避免过火的玩笑。再看“双十一”促销,一些平台和商家优惠活动规则设置复杂,打折、满减、红包、优惠券、津贴等多种“优惠”方式叠加,附加各种限制条件与使用顺序,促销规则晦涩难懂,消费者很难推算出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,降低了消费者的网购消费体验。可见,“双十一”实际上已沦为平台和商家单方欺骗消费者的愚人节。

问题是,平台和商家欺骗消费者的愚人节,有别于民间互相开玩笑的愚人节,已包含实质恶意。比如,先涨价后降价、虚构原价、随意标注价格等,均为不实促销,涉嫌变相价格欺诈,踩了不正当竞争的红线。可见,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市场监管,督促商家诚信促销,坚决打击假冒伪劣、虚假促销等欺诈行为,改善网络消费环境,不能让“双十一”,演变成电商欺骗消费者的愚人节。

同时,将价格严重违法行为列入失信“黑名单”,并予以公示,方便消费者查阅。再者,加强平台商品价格管理,落实诚实守信经营责任。特别是,平台方要加强自身管理,建立健全集中促销期间价格监控机制,利用技术手段,预防不法商家涉嫌违法的调价行为。此外,消费者也要培养良好价格意识,坚持精明理性消费。只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,网络经济才能更加体现公平正义,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通过消费安全得到提升。*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,不代表本网观点

来源:东方网

上一篇 下一篇
投诉信箱 | 协会简介 | 会员加盟 | 协会宗旨
主办:汕头市信用协会
技术支持:广东天亿马信息产业有限公司
备案号:粤ICP备14088090号-1